“社会大脑”-认知进化
“认知”描述了对信息或经验的获取,处理和理解,并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例如社会环境(De Houwer等,2017)。 世界上绝大多数物种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社会互动,无论是简单的交配机会还是群体文化,都具有生存,繁殖和物种发展的适应性优势。 邓巴(Dunbar)在1998年提出的“社会大脑假说”(Social Brain Hypothesis)描述了自然选择如何可能偏爱较大的大脑,以此作为应对复杂社会网络中互动的认知需求的一种机制(Dunbar和Shultz,2007年)。 在此之前,关于认知进化的大多数想法都围绕着处理生态信息的非社会方面的需求,包括识别,感知和解决问题等功能(Dunbar and Shultz,2007)。 但是,邓巴(Dunbar)在1998年的分析中考虑了整个类群的大脑大小变化,并指出在具有相似生态环境的动物中观察到了新皮层比率的实质性差异(涉及感觉感知,运动控制,语言和空间推理)。 大脑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器官,消耗了生物体约20%的能量。 因此,如果没有强大的选择能力,大脑就不可能进化(Dunbar,1998)。 因此,在分类单元中必须存在其他一些变量来驱动相对大脑大小的这种变化。 一个想法是关于“战术欺骗”的,或者简单地说,是相信无形事物的能力(Dunbar,1998)。 在人类社会中,宗教或神话这一概念得到了证明。 Harari(2014,pp。22–44)的人类学评论在认知革命方面提到了这一点,即作为一个社会单位存在并在多个群体之间形成联盟的能力取决于共享共同信念体系的认知能力。 。 但是,尽管这对于人类来说是正确的,但由于无法量化信念,因此可以将此假设推广到其他分类单元的程度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