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与个人主义
揭秘佛教系列丛书的一部分
佛教有时被指为个人主义,对他人和世界的需求漠不关心。 如果我们理解佛教方法的基石之一是消解自我,而其主要目标之一是对所有人产生无条件的同情,那么这种批评就很矛盾。
这种偏见源于对佛教徒“放弃”和“不执着”的观念的误解。放弃不是放弃生活中真正美好的事情的问题,那是荒谬的。 相反,放任我们不断沉迷于成瘾的原因,例如恶意,自大,嫉妒,嫉妒和其他伤害他人和我们自己的精神状态。
至于不依恋,与冷漠无关。 不依恋的目标是使自己摆脱基于我们夸大的自我重要性的习惯。 这些习惯驱使我们通过“吸引力-排斥”动力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和其他世界。
菩萨的誓言是要获得启蒙,以便能够使众生摆脱苦难。 如果我们熟悉呈现利他主义的爱和同情心的佛教文本,这是通向启蒙运动的主要动力,那么很难理解这种自恋自我吸收的思想将来自何处。 正如我的朋友那样,哲学家亚历山大·霍利恩(Alexandre Jollien)喜欢说:“在自我的泡沫中,空气已经陈旧。”自私自利对于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人来说是一条死路。 正如著名的佛教经文中所说:“为他人而做的事不值得做。”
特别是达赖喇嘛,从不间断地强调利他主义和同情心对我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福祉至关重要。 几年前,当我在静修会前夕向他征求意见时,他告诉我:“起初,请以慈悲为坐; 在中间,对同情心进行冥想,最后,对同情心进行冥想。”
这样的教导给我很大的启发,并有宝贵的机会根据我非常有限的能力来运用它们。 他们鼓励我与尼泊尔Shechen修道院的住持者Rabjam Rinpoche共同创立了人道主义组织Karuna-Shechen,该组织如今在印度,尼泊尔和印度的医疗,教育和社会服务领域每年为25万多人造福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