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佛教–马修·里卡德–中

佛教神秘化

有关佛教的系列笔记中的第一篇

佛教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哲学,宗教,生活艺术等。 但是,根据佛陀本人和合格的大师来评述佛教的关键点是什么呢?

1.佛教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各种形式的苦难

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不同的层面确定苦难的根源。 这些原因源于无知。 这种无知会导致受苦的精神状态影响我们的言行。 受苦的精神状态包括仇恨,欲望,缺乏洞察力,自尊心和嫉妒。

3.我们可以依靠解毒剂缓解这些痛苦的精神状态。 例如,仁慈抵制仇恨,不依恋消除中立的欲望,理解因果律以弥补缺乏识别力。

4.然而,这些解毒剂无助于消除造成蒙昧无知的主要原因,无知被定义为不认识现象的最终真实本质。

5.对此基本无知的唯一补救方法是对“绝对真理”或“终极真理”的理解。什么是终极真理? 可以理解的是,尽管现象出现了,但它们没有固有的存在。 它们出现但不存在。 这样,佛教避免陷入虚无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两个错误的极端。

6.佛陀教授相对真理和终极真理。 相对真理教义的目的是逐步使我们了解最终真理。 这种经历超越了观念和语言,是消除无知和痛苦根源的唯一且唯一的手段。

最后一点是在2017年4月Dzongsar Khyentse仁波切在尼泊尔进行的有关心超越知识的本质的一系列教学中阐明的。 他提请注意根本的区别,即属于相对的(传统真理)的教义(被称为“权宜之计”)和属于最终真理的教义。

宗萨钦哲仁波切解释说,当佛陀传授慷慨,纪律,忍耐,勤奋,分析性冥想等时,尽管这些习俗是有益而重要的美德,但它们属于熟练手段的范畴,它将使从业者对最终真理。

在此基础上,佛教的所有文化和宗教方面-仪式,仪式,音乐和神圣的舞蹈,修道院等-都属于常规真理的范畴。 这就是为什么十四世达赖喇嘛总是鼓励那些来听他的人学习基本经文,而不是采纳佛教的文化方面。

对这些文本的研究消除了普遍存在的错误的佛教定型观念,包括导致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对他人漠不关心,缺乏参与等。

在实践上,对于那些走上启蒙之路的人来说,所有这些通过肢体和言语进行的有益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它们的唯一目的是使我们的思维从迷惑逐渐转变为知识,就像我们在给婴儿喂固体食物之前先给婴儿喝水一样。 因此,佛教为人们提供了开悟的途径,并伴随着蓄意使所有众生摆脱苦难的意图,从而带来了超然的知识。 佛陀在获得启蒙时表达了这一点:“我发现了一种类似甘露的佛法,和平,深刻,发光,没有概念而且没有任何复合。”从这一角度来看,佛教几乎不符合定义宗教的通常标准。

有无数的哲学著作和条约就上述几点提供了详细的解释。 例如,您可以用英语查阅《 智慧:两个佛教评论》 *,其中提供了关于尚蒂德娃的《菩萨之道》第九章的两个评论,这是一部致力于超越知识的著作。

* 智慧:关于尚蒂德瓦《菩萨之道》第九章的两篇佛教评论。 帕德玛卡拉翻译小组的《 Khenchen Kunzang Pelden和Minyak Kunzang Sonam》,帕德玛卡拉版出版,1999年。